工程雷同、缺乏竞争力,是大学生创业的另一块短板。在APP商城里逛逛不难发现,上门来按摩、做饭、保洁等大同小异的O2O效劳,“同质化”的问题不容小觑——类型趋同、内容趋同、制作趋同、流程趋同……容易被复制,也容易被替代。有创业导师曾说,创业者不创新,同质化的现象令人担忧,这将直接导致创业失败率的提升。

  刘畅海的失败是不少大学生创业者的真实写照。仅凭一腔热血,就梦想着成为下一个马云,而对创业的概念,对行业隐形的壁垒却知之甚少,难免出师不利。据不完全统计,大学生创业一年的存活率只有4.6%,而成功率那么更低。用“危机四伏”和“九死一生”来形容,并不为过。

  实战经验缺乏、过于理想化,是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创业面临的“先天缺乏”。中国火炬创业导师、上海寅嘉创业投资管理总经理陈爱国直言,他投资的20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,成功率不到20%。“互联网降低了创业门槛,但不少创业者忽略不少细节。”陈爱国总结了这些大学生创业的失败原因:资源匮乏、准备缺乏、定位失准、过于理想化等。

  创业热的背后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鼓励。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,xx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创业的政策有10项之多,如大学生创业持证享受税收优惠等。高度重视,去年初提出实行弹性学制、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;岁末又发文通知,xx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……

  我省也相继出台文件政策,要求高校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,允许学生休学创业。探索建立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,将学生自主创业情况折算为学分。

  “身边的同学们在聚会聊天中,张口闭口就是‘O2O’或者‘某某公司合伙人’。”正在做创业方案的浙江理工大学学生郑爽说,在他周围,许多同学和他想法一致,“想要获得成功,似乎非创业不可。”

  浙大乐创会创始人卢艳峰也为一些大学生“为了创业而创业”担忧。他说,浙江创业气氛很好,但创业也成为一种时尚、酷炫,仿佛不去创业就是OUT了。目前,大学生创业选择的工程局部属于异想天开型,局部属于复制型,但现实更需要创新型、技术型的工程。

  不仅如此,调查还发现,大学生对于创业政策的了解严重缺乏。今年1月,团省委进行一项创业调查,在被问到“对政府公布的创业扶持政策了解多少”时,逾六成大学生不了解创业扶持政策。在另一项对我省11个大学生创业园的3566名创业学生的调查中,有37.2%的创业者不了解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,39.2%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。

  在许多“过来人”看来,鼓励大学生创业、宽容创业失败的同时,也更应强调“理性”二字。今年全国两个会议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北回天胶业董事长章锋认为,大学生不要一冲动就去创业,决定创业方向的因素,并不是你会什么,而是市场需要什么。他建议大学生先到社会中锻炼,了解、掌握创业成功者敏锐、坚韧等特质,然后把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“匠人精神”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
  “xx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开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”显示,有60.12%的人认为,选择创业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。有专家担忧,过于功利和现实的创业初衷,会让创业者过于看重短期利益,进而迷失方向,导致最终失败。

  今年省两个会议时,省人大代表、今飞控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葛炳灶表示,高校当前缺乏创业教育的导向。不是说一定要赚多少钱,要当多大的老板,其实最重要的是在事业上有所开展,创新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掌握好技能力,在行业里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。

  的数据显示,截至xx年7月,全国大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的有42.3万人,比xHale Waihona Puke Baidu年增加6.8%,成为群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生力军。

  我省大学生创业情况如何?我们的创业教育还存在哪些缺乏?作为创业导师,要对年轻的创客说什么?对于大学生创客,在哪些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?

  一年前,温州大学师范专业的丁明月,“跳”到了“31”创业学院,开启了她的创业之旅——在学校创业园开设了婚纱礼服设计工作室。

  “自由”“挑战”“激情”,这是大学生创业伊始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。然而,在杭州师范大学“收宝包”工程负责人刘畅海心里,创业是“步步惊心”的。

  3年前,刚迈入校园的他,认定“校园打印”是个“潜力股”。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,在各方的鼓励下,工程很快上马了。然而,不到一年,这个工程便下马了——“因为没有经验,没有什么技术含量,不得已结束了首次创业之旅。”

  “我也可以办家翻译公司!”杨瑜曾是首届互联网大会的志愿者,对于小语种培训在杭州的广阔市场有十足的信心。在这个95后眼里,j9九游创业,说干就干。

  从国家鼓励群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到各级政府配套出台相关政策,创业正变得更加“简单”。浙江是创业创新的热土,马云、丁磊式的传奇让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热血沸腾,大学生群体也成为一支创业力量,受到极大的鼓励和关注。

  在温州大学里,还有54支像丁明月一样的创业团队,参与创业的学生人数近600人。他们分散在各院系,但都有着相同的想法——创业。经过集中选拔,如今他们正在创业学院接受针对性培养。今年6月毕业时将交出一份答卷——这一年的商业方案书和创业成果。

  背靠义务小商品市场的平台,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xx年就成立了创业学院,积极倡导大学生创业。学校还设立了全国第一个“在校老板专业”,是名副其实的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目前,该学院在校生8000名左右,其中1000名申请转入了创业学院。创业学院实行课程学分替代,有专门的创业导师为学生授课培训。

  浙江大学有创业“预备役”。在浙大xx届毕业生中,有83人选择创业,其中本科生46人、硕士生25人、博士生12人。已成立公司并向院系申报了公司名称的有30人,其余的正在筹备创业。

  如今,这样炽热的创业局面正出现在我省各大高校。今年1月,省教育厅了“xx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开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”,对xx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。结果显示,xx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首次突破5%。这意味着,每20个毕业生中就有一人创业,这一数据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
  xx年刚过去几个月,在创业的行业中发生了什么大事呢?下边带来关于大学生最新创业资讯,欢送阅读。

  浙江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大三学生杨瑜最近印好了新名片——“杭州语酷教育咨询总经理”。她的创业方案源于几次自身经历:xx年她在翻译公司兼职,上门的客户络绎不绝,还接到了一笔翻译意大利语的大单。